电话:(029)81211812-803
关闭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职场资讯 > 心理治愈

压力一大,就想吃东西:你的情绪被劫持了吗?

来源:华夏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时间:2023-04-11 作者:曲江人才港 浏览量:

可以说,当代年轻人七宗罪的第一条,是“暴食”



“心情不好,只有肯德基才能抚慰我的悲伤!”

“项目结束了,吃顿火锅犒劳一下自己!”

“又被训了,亿点点的伤害必须用一点点治愈!”



总而言之,开心的时候要吃,不开心的时候更要吃。




虽然,我们常常用“吃点好吃的”来安慰别人和自己。


但是,当食物成为了一种弥补情感需求的工具,我们饿的到底是身体,而是内心?



1

那是食物

并不是爱



为什么食物可以缓解情绪?


对人类来讲,吃是缓解焦虑最原始的方式。


一个婴儿饿了或者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,那么最容易安抚ta焦虑不安的方式,就是吃奶。




而且,进食能够促进多巴胺分泌。


这是一种当人们感到满足时分泌的化学物质,能够带来快感,并且让人上瘾。


当人们感到无趣和不开心的时候,多巴胺水平低下,而进食会让你再次恢复活力。


于是,人们的主观感受放松了,实现了“借吃消愁”的目标。


哪怕我们长大以后,学会了通过运动、听歌、冥想等方式调节自我,但吃东西仍然是最简单快速的办法。





然而,这种为了缓解情绪而不加节制吃东西的行为,被称为情绪性进食。

常见的情绪性进食表现包括:


· 当你吃东西时,心里会有很强烈的安全感。
· 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,都能激起你的食欲。
· 经历压力或者很焦虑时,吃东西会变得很快。
· 有定期囤食物的习惯,却只是为了方便你随时想吃就吃。
· 即使你并不觉得饿,嘴也不能闲着。


虽然,情绪性进食会给人带来安慰,但每一次吃喝带来的刺激都无法维持太久,并且会让人产生愧疚和自责:




我怎么又吃这么多?

这种痛苦的感觉很难消散,又会让你想要通过吃东西来安慰自己,从而陷入了“情绪进食”的恶性循环。



虽然,情绪性进食不是太大的问题。


但是,“一言不合就开吃”的行为习惯,很可能引发心理疾病:进食障碍。


其主要被分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。并且两者在临床上共同的一大表现是恐惧发胖。


而往往,暴食和呕吐,贪吃和厌食,会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。





“我心里有填不满的洞,它让我不停地往嘴里塞饼干、巧克力、蛋糕……
我感觉不到食物的味道,直到自己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的时候才会停下来。
每次吃完我都觉得自己很油腻,很恶心,只有吐出来才会感觉好一点。
我看着那些食物的残渣和油渍绝望地想:难道自己就要一直在暴食和催吐之中循环吗?”
——贪食症患者Lily

在大多数人眼里,吃可能只是一个小问题,人们关于食物最多的烦恼也仅限于“今天吃什么”。

没有患病的人很难理解这种感觉,反而会问:别吃那么多不就好了?

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。




进食障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。


其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:比如焦虑、抑郁,甚至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等。


心理学家发现,被家长过度介入生活的孩子,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生进食障碍。


当孩子被家庭过度控制时,会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来树立自我的独立意识,并向父母的约束发起挑战。




以及,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上的关注和爱护,也更容易通过吃东西来弥补爱的缺失。


在《老友记》中,莫妮卡是一个胖妹。


从小到大都父母打压和贬低,长大后也总是被渣男欺骗。


这导致了她焦虑的时候就会不停地吃饼干,吃完更加焦虑。


可她并没有意识到,那只是食物,并不是爱。



很多人抱着零食,心里却装着满满的罪恶感。

听到这句话,他们会停下来吗?

食物填饱我们的肚子,而爱给我们的精神带来富足。

实际上,只有食物能带来幸福感时,心里反而会很空。

第一口可乐、西瓜最中间的第一勺、这其中的美好正是因为“第一”。

如果囫囵式吞咽,除了得到一个撑爆的胃,也错过了品尝食物的美妙。

我们慢慢发觉,爱和美食是一样的,尝到美好的关键在于,节制。




2

吃下去

就会变好吗?



尽管遗传、心理因素甚至意外,都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

但人们对身材不恰当的认知,更加值得重视。



在“以瘦为美,胖是犯罪”的默认标准之下。


进食障碍一开始的样子,也许不是因为食物,而是:


我这里是不是有点胖了?


直角肩、A4腰、漫画腿......这些当下对“美”的追求,不断地把“身材自律”推向神坛,指向了一个观念:


无法控制体重,就无法控制人生。



但如果同时我们需要用“吃下去”的方式来缓解焦虑,就会变成——

为了缓解情绪问题,我们要吃;为了解决身材问题,我们要吐。

长期的情绪化进食,不仅带来的是体重上的困扰,还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。

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(CDC)显示,肥胖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55%;抑郁症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58%;43%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存在肥胖。

那么同样是吃下去,我们怎么能在吃得快乐的同时,让身体没有负担呢?

目前已有研究发现,肠道菌群失调很可能是导致肥胖、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,以及抑郁、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。
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了肠道菌群与情绪心理健康(如焦虑、抑郁症、自闭症)之间存在关联。


也就是说,补充益生菌可以减少肠道炎症,进一步减轻这些焦虑和抑郁的症状。




注意,请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谨遵医嘱,乖乖吃药,辅助食物膳食或者服用情绪益生菌来改善自身的抑郁状况。



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
微信小程序
手机浏览

曲江人才港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1010254号-3 网安备案号:61011302001576

地址: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创意大厦1号裙楼一层 EMAIL:qjrczp@qjrcjob.com   人力资源证: 610000060046   Powered by LULC.

用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