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以说,当代年轻人七宗罪的第一条,是“暴食”。
“项目结束了,吃顿火锅犒劳一下自己!”
“又被训了,亿点点的伤害必须用一点点治愈!”
总而言之,开心的时候要吃,不开心的时候更要吃。
虽然,我们常常用“吃点好吃的”来安慰别人和自己。
但是,当食物成为了一种弥补情感需求的工具,我们饿的到底是身体,而是内心?
那是食物
并不是爱
为什么食物可以缓解情绪?
对人类来讲,吃是缓解焦虑最原始的方式。
一个婴儿饿了或者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,那么最容易安抚ta焦虑不安的方式,就是吃奶。
而且,进食能够促进多巴胺分泌。
这是一种当人们感到满足时分泌的化学物质,能够带来快感,并且让人上瘾。
当人们感到无趣和不开心的时候,多巴胺水平低下,而进食会让你再次恢复活力。
于是,人们的主观感受放松了,实现了“借吃消愁”的目标。
哪怕我们长大以后,学会了通过运动、听歌、冥想等方式调节自我,但吃东西仍然是最简单快速的办法。
虽然,情绪性进食不是太大的问题。
但是,“一言不合就开吃”的行为习惯,很可能引发心理疾病:进食障碍。
其主要被分为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。并且两者在临床上共同的一大表现是恐惧发胖。
而往往,暴食和呕吐,贪吃和厌食,会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。
进食障碍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。
其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:比如焦虑、抑郁,甚至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等。
心理学家发现,被家长过度介入生活的孩子,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生进食障碍。
当孩子被家庭过度控制时,会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来树立自我的独立意识,并向父母的约束发起挑战。
以及,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上的关注和爱护,也更容易通过吃东西来弥补爱的缺失。
在《老友记》中,莫妮卡是一个胖妹。
从小到大都父母打压和贬低,长大后也总是被渣男欺骗。
这导致了她焦虑的时候就会不停地吃饼干,吃完更加焦虑。
可她并没有意识到,那只是食物,并不是爱。
吃下去
就会变好吗?
尽管遗传、心理因素甚至意外,都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但人们对身材不恰当的认知,更加值得重视。
在“以瘦为美,胖是犯罪”的默认标准之下。
进食障碍一开始的样子,也许不是因为食物,而是:
我这里是不是有点胖了?
直角肩、A4腰、漫画腿......这些当下对“美”的追求,不断地把“身材自律”推向神坛,指向了一个观念:
无法控制体重,就无法控制人生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了肠道菌群与情绪心理健康(如焦虑、抑郁症、自闭症)之间存在关联。
也就是说,补充益生菌可以减少肠道炎症,进一步减轻这些焦虑和抑郁的症状。